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斷方法
(1)顱骨平片:本病顱骨骨折較少,只占2%~8%。即或出現骨折也常無定位意義。單側慢性硬膜下血腫可使鈣化的松果移位,有較大的意義。
(2)腦超聲圖:超聲檢查對本病的檢出率在44%~71%。一般在腦超聲圖的檢查中,中線波的移位在3~15mm。但不出中線波和假陰性的仍占26%~32%,腦超聲圖只能作為參考,需結合臨床體征和其他造影結果綜合考慮。
(3)腦電圖: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腦電圖變化常為非特異性,需與臨床結合來估價,與腦損害的情況,血腫的厚度有一定關系,2cm以上者定位變化多,1cm以下者廣泛異常多。本?。▃ui)多見的表現為局部一側單、復形慢波或θ波,病側波幅低平。
(4)放射性核素腦掃描:腦掃描或閃爍照相一般應用99mTc、203Hg、197Hg、74Hg等放射性核素進行掃描,以檢出積取于血腫包膜的陰影。硬膜下血腫的陽性掃描必須有很好發(fā)展的包膜。腦掃描的表現只見于正位,也是新月形式雙凸形放射性核素吸收增加區(qū),位于頂區(qū)顱腦之間。
(5)腦血管造影:在一般條件下,腦血管造影是本病賴以確診的主要方法。位于硬膜下腔的無血管區(qū)的形態(tài),與血腫的時間和患者的年齡關系較大。
(6)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CT對本病的診斷同樣具有特殊價值。慢性硬膜下血腫對X線的吸收值明顯下降,一般統計的高密血腫100%為急性,同密度70%為亞急性,低密度70%為慢性型。慢性硬膜下血腫在3周以上者,多半表現是低密度的雙凸或平凸型(“D”)型。
在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外層再出血,形成新的帶狀密度增高外層,兩者并不交通,稱為洋蔥皮樣血腫。新的出血也可以表現為整片高密度,稱為假的急性血腫。
本病于1~3周時能檢出包膜,對比劑增強法(CECT)更為清晰。對于檢出同密度血腫有幫助。
對于同密度血腫,尚可利用細胞碎屑等不同密度梯度麗沉淀的“成層”現象來查出本病。固定頭位于平臥位1h即可出現分界面。
單側同密度血腫應注意側腦室的受壓、變形、移位,第三腦室移位,同側腦溝消失以及蛛網膜下腔內移或消失等間接征象。雙側同密度血腫因壓迫雙側腦室而無中線結構移位,但側室體變窄,額角張開減少,雙額角變銳。雙側同密度血腫在一般CT掃描易于遺漏,但CECT有助于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