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爺今年65歲, 16年前患上了二型糖尿病,幾年間病情不斷反復,宋大爺也從起初的藥物治療更換為胰島素治療。2年前,宋大爺不時感覺雙下肢發(fā)涼、麻木,長時間行走后還小腿抽筋,他沒有太過在意,隨著癥狀不斷加重,近來宋大爺晚上疼得不能入睡。
今年2月,宋大爺來到燕達醫(yī)院內分泌科需求治療。通過超聲檢查發(fā)現,宋大爺雙側下肢動脈硬化伴斑塊形成,右側股淺動脈至遠端流速減低,供血不足,右側脛前動脈不完全閉塞,右側足背動脈完全閉塞。進一步的造影檢查發(fā)現,其右脛前動脈狹窄90%。醫(yī)生建議他接受支架治療,宋大爺考慮再三還是沒有同意,內分泌科治好采取了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調整血糖等保守治療方式,宋大爺的病情逐漸好轉后便出院了。
出院后的宋大爺一直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也不錯,但下肢癥狀還是不斷加重,1個月前因雙下肢疼痛加重,宋大爺不但不能正常行走,還出現了跛行,他再次來燕達醫(yī)院內分泌科就診。下肢動脈造影發(fā)現,宋大爺下肢動脈狹窄程度加重,幾乎閉塞,如不及時做支架治療,宋大爺不但會出現行走困難,還會出現肢端壞疽甚至截肢。醫(yī)生交待病情后,宋大爺經不住勸說(zui)終還是同意了。
手術過程非常順利,醫(yī)生在球囊擴張后,于宋大爺的右側股淺動脈內植入了2枚支架,打通了閉塞的血管。術后,宋大爺的小腿和足部的皮溫和皮膚顏色漸漸恢復正常,疼痛、發(fā)涼、麻木及跛行狀態(tài)也消失不見,宋大爺及家人都特別滿意。出院后的宋大爺行走自如,趕集、散步一切如常,生活又充滿了陽光。
術前CTA右側股淺動脈長段閉塞長度大于30CM
術中造影顯示閉塞段很明顯
由下至上植入兩枚支架,支架內血流通暢
術后股淺動脈血流良好
內分泌專家?guī)J識“糖尿病”
糖尿病是常見病、多發(fā)病,其患病率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而迅速增加,呈逐漸增長的流行趨勢。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血糖控制不達標可引起多系統(tǒng)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器官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功能減退及衰竭,以致失明、血液透析、心肌梗死、截肢等,使生活質量明顯降低,經濟消耗大,預后差,壽命縮短,病死率增高。
下肢血管病變主要是指下肢動脈病變,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下肢動脈病變的危險性較非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而且發(fā)病年齡更早、病情更嚴重、病變更廣泛、預后更差。下肢血管病變在人群中知曉率遠低于冠心病和卒中,由于對下肢血管病變的認識不足,導致治療不充分、治療力度顯著低于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并直接影響其預防性治療,以致發(fā)現病變時錯過(zui)佳治療時機導致截肢率高。
下肢動脈病變早期下肢缺血表現:皮膚營養(yǎng)不良,肌肉萎縮,皮膚干燥彈性差,皮溫下降,色素沉著,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間歇性跛行癥狀,隨病情進展可出現靜息痛、趾端出現壞疽、足跟或跖趾關節(jié)受壓部位出現潰瘍,部分患者可肢體感染,也就是“糖尿病足”。治療上,并發(fā)癥早期階段是藥物治療延緩病變進展,血管狹窄、閉塞階段可根據病變部位行下肢血管支架置入或球囊擴張以改善癥狀,病情延誤至支架不能改善癥狀時,(zui)終只能截肢。
宋大爺糖尿病史16年,長約10余年時間未監(jiān)測血糖、未定期于醫(yī)院調整降糖方案及進行糖尿病并發(fā)癥篩查,直到2年前因身體明顯不適就診時發(fā)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下肢血管多支狹窄、閉塞,下肢疼痛、活動明顯受限。宋大爺的病情進展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早期看似無大礙的血糖高有強大的破壞力。長期血糖控制良好,能明顯預防和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而血糖控制良好的前提是到正規(guī)醫(yī)院內分泌科接受正確的糖尿病教育、飲食運動指導、規(guī)律監(jiān)測血糖、及時的降糖藥物調整,定期的糖尿病并發(fā)癥篩查,以做到并發(fā)癥的早發(fā)現、早治療,這也就是“花小錢治大病”的(zui)根本途徑。
文章來源:內分泌科 關如花